陜西省西安植物園始建于1959年,是國家從戰略發展需求的高度出發,由中國科學院在我國西北地區建設的第一個植物園,也是解放后全國重點建設的八大植物園之一。1978年,國家機構精簡,西安植物園變更為陜西省屬事業單位,隸屬陜西省科學院,更名為“陜西省西安植物園”。2000年,經陜西省編辦批復,陜西省西安植物園與陜西省植物研究所實行“一套機構,兩塊牌子”。
陜西省西安植物園為陜西省全額撥款的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是一所以植物科學研究、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植物科學普及為核心定位,集公眾休憩游覽、環??破?、城市生態與減災避險等社會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省級科研機構。園內現有在職職工159人,其中:事業編96,企業編63,科研73,管理及工勤86;高級職稱30,博士15,碩士35。
多年來,陜西省西安植物園已斬獲國家和地方科技成果獎勵150多項,承擔著秦巴山區和黃土高原地區珍稀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引種繁育等相關科學研究,在秦嶺植物研究保護與利用、園林花卉、藥用植物開發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并承擔著面向公眾進行科學普及的社會義務,是全國著名科普教育基地,先后被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青年科技創新教育基地”、“陜西省科普教育基地”、“西安市科普教育基地”。
陜西省西安植物園還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植物園保持著科技合作與業務往來,是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成員單位和中國植物園聯盟理事單位之一,在國內外植物園界具有重要地位。
陜西省西安植物園原址位于西安市大雁塔旁,占地面積20公頃,收集保存植物3400余種,保存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70余種。為了滿足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需要,提升品質西安的魅力,2011年,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西安植物園在原址保留12公頃外,在西安曲江新區征地43公頃建設西安植物園新園區,并列入陜西省和西安市重點項目。
按照“科學內涵、文化底蘊、優美景觀、現代智慧”相融合貫通的定位和建園理念,建設了獨具三秦特色的秦嶺園、絲綢之路園、華山巖石園、遺忘園、系統園、薔薇園、百卉園、水景園、兒童園、本草園等11個專類園,收集保藏植物達到4000余種(含品種)。同時,新區還開發建設了植物信息檔案數據庫、地面定位的GIS平臺、覆蓋園區的互聯網+數字植物園系統、導覽系統、IBEACON信息推送系統,將植物的來源、類別、生態習性以及用途、文化等信息與科研、科普互動有機結合。目前,新園區一期已建成并于2016年10月1日面向公眾開放。
新區自投入運營以來,受到了全國植物園界專家、同行的肯定與好評,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支持。
陜西省西安植物園是西安市城市建設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標志與功能場所之一。陜西省西安植物園將按照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進行科學研究供給側改革,以西安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凝練方向,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樹立科普品牌,打造青少年自然教育與科學普及的宣講中心;聚集科技力量,服務城市生態建設,為西安市園林建設建言獻策,提供技術支撐;立足西安、服務陜西、追趕超越,向著“國際標準、西北一流、三秦特色”的定位目標繼續奮斗。
![]() |
園所介紹